一、設備簡介
TR—Ⅱ系列煙氣監測系統是六合天融環保科技有限公司
與HORIBA株式會社針對我國煙道工礦條件合作開發的新
一代煙氣監測儀器,煙塵濃度的測量采用激光透射法,
煙氣濃度的測量采用非色散紅外線吸收法。實現了只用
一個分析單元即可實現對最多5種煙氣成分的監測,包
括NOx、SO2、CO、CO2和O2。將多個監測項目的監測功
能集成在一個分析單元內,正體現了當今煙氣連續監測
系統的發展方向。
簡介由于收割至下次撒種的時間是非常短的,植物的育種時間非常短,成本效益及有意思的分析技術對收割作物的品質提高。益的儀器便可提高這效率,例如,測量飼料中的干燥物質;測量菜油種子中的油成分;大麥中的蛋白質成分等,都助選擇開始材料,它包含千種基本材料。替代慣常用的。濕化學wet chemical分析程序,光譜學於近紅外線 (NIRS) 已成功證明此目的,所以這種新設計儀器已可以從化驗室走進田間。
方法在農田中作物的含水量決定存倉中作物的穩定性,部份表現它們的營養值及亦是一個很重要的要素於決定市場的銷售價值。水是其中一個要素能被近紅外線決定,而其他組成經濟重要性,例如蛋白質、油份及碳水化合物都題示低吸收率於,,現時沒有單一的、無破壞性的及高精密儀器能夠量度於田里的新鮮的內容t、谷類及種子。圖示 丹麥Haldrup公司的草料收割
系統設備設計的基本是基於美國 Norris 做的化統研究,近紅外線 (NIR) 光譜論已開始以自已的方法應用於植物耕作。迄今為止,NIRS 儀器技術的現況,局限其分析程序只能用於化驗室。但二極管陣列排柵於近紅外線光譜范圍內的實用價值,令這可直接用於農作物的收割機器。德國的蔡司公司、丹麥的農業工程公司 Haldrup 及德國 the Institute of Crop and Grassland Science of the German Federal Agricultural Research Center 聯合發展一個草料收割機作試驗繪圖,允許 NIRS 量度於收割農作物時所選擇的樣品。這CORONA NIR 傳感器組合安裝於收割機,它主要帶上一個 MMS-NIR 1.7 二極管陣列排柵分光計 (圖1) 及特別設計用於田間的粗糙環境。它的特別優點在於MMS-NIR 1.7的高速性、高溫度穩定性、細小體積及對振動及震動沒有影響,這亦是主要原因,它與其他只能在實驗室使用的儀器不同,可以以遙遠的方式使用,其他儀器則因為量度的反應時間慢及其他零件設計都需要多色燈的穩定性產生的問題。在1999年的一個夏天,它次被應用於田間及測試,(圖2) 化統檢定這傳感器於不同情況下,這亦聯同植物飼養公司進行。在2000年一部聯合的收割機裝上一個 CORONA NIR 次使用於,如以下的農作物收割:谷類、植物油的種子及豆類等。使用二極管陣列排柵分光計聯合收割機,開始時可增加植物飼養功效及測試栽培變種植物的改進情況。再者,我們不以沒有注意到這種遙距分析亦可轉移至實際農場使用,特別是那些精確農業精確耕種亦增加使用。因此NIR 二極管陣列排柵分光計於一日內對品質的貢獻於環境兼容植物。作者:Dr. Christian Paul work at the Institute of Crop and Grassland Science of the German Federal Agricultural Research Center (FAL), Bundesallee 50 in 38116 Braunschweig/Germany.
HTY-DI1000D在線總有機碳分析系統
HTY-DI1000D型在線總有機碳分析儀用于測定水樣中總有機碳濃度的儀器,可以檢測TOC濃度0.0001mg/L到1.0000mg/L的水樣,具有高靈敏度和精確度。
HTY-DI1000D 型在線總有機碳分析儀由1臺ODT061型在線總有機碳(TOC)數據終端和多臺OET061型在線總有機碳(TOC)檢測單元組成。數據終端負責采集和顯每個檢測單元的數據,具有數據存儲、輸出、打印、報警等功能,最多可聯接8臺檢測單元。每一檢測單元都有各自氧化器和檢測器,分別檢測各監測點水樣的TOC。檢測單元的工作原理:水樣中的有機物在紫外線(UV)的作用下被氧化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測定采用電導率檢測技術。通過測定未經氧化的樣品的總無機碳(TIC或IC)濃度,和經氧化后得到的樣品的總碳(TC)濃度來計算總有碳濃度。總有機碳濃度即總碳濃度與總無機碳濃度之間的差值:TOC = TC–TIC。
技術參數
1. TOC檢測范圍:0. 1 µg/L~1000.0 µg/L
2. 電導率檢測范圍:0.055 µS/cm ~6.000 µS/cm
3. TOC檢測極限:0. 1 µg/L(電導率< 1.0µS/cm)
4. TOC最大允許誤差:±5%
5. 分析間隔時間:可自行設定(建議最短200S)
6. 響應時間:15 min以內
7. 重復性誤差:≤ 3%
8. 零點漂移:±5%
9. 量程漂移:±5%
10. 樣品溫度:1~99℃
11. 環境溫度:10~60℃ 溫度變化在±5℃/d以內
12. 相對濕度:≤ 100%
13. 電 源:220V±22V
14. 電源頻率:50Hz±1Hz
15. 檢測單元額定功率:50W
16. 檢測單元基本尺寸:32cm×19cm×21cm
產品特點
1. 一個數據終端最多可以配置8個檢測單元,可同時檢測8個監測點。
2. 實現對供水系統多點同步在線、連續的監測,節約成本,方便操作,減少工作量。
3. 8個監測點集中顯示、監控,同時顯示TOC、電導率和溫度。
4. 可任意設定分析間隔時間和數據存儲間隔時間。
5. 具有自動上限報警輸出功能,數據異常時及時提醒。
6. 具有紫外燈期限倒計時功能,準確計算紫外燈使用時間。
7. 數據可存儲可查詢,超大的數據存儲功能,可保存5年以上數據。
8. 具有USB接口,可通過U盤導出數據。
9. 具有打印輸出功能。
10. 可切換離線檢測模式進行檢測、校準和驗證。
11. 無需添加酸試劑、氧化劑和任何氣體,無需附加日常維護費。
12. 操作簡單、快捷、可靠,使用者無需專業知識和專門培訓。
13. 體積小、重量輕、耗能少。
14. 具有防水濺設計,可在潮濕環境和溫度較高條件下工作。
15. 緊湊的箱體設計符合苛刻工業環境的要求。
16. 易于按照USP <643>和EP <2.2.44>以及藥典附錄Ⅷ R所要求的TOC檢測方法進行
非接觸式數字散斑全場應變測量分析系統原理 數字散斑三維全場應變測量分析系統基于雙目立體視覺技術,以數字圖像相關法原理為基礎。數字圖像相關(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 i.e. DIC)測量技術是應用計算機視覺技術的一種圖像測量方法,是一種非接觸的、用于全場形狀、變形、運動測量的方法。它是現代先進光電技術、圖像處理與識別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相結合的產物,是現代光測力學領域的又一新進展。它將物體表面隨機分布的斑點或偽隨機分布的人工散斑場作為變形信息載體,是一種對材料或者結構表面在外載荷或其他因素作用下進行全場位移和應變分析的新的實驗力學方法。
數字散斑三維全場應變測量分析系統采用兩個工業攝像頭,實時采集物體各個變形階段的散斑圖像,利用圖形相關算法進行物體表面變形點的立體匹配,重建出匹配點的三維空間坐標,從而實現快速、高精度、實時、非接觸式的三維應變測量。
非接觸式數字散斑全場應變測量分析系統測量優勢 數字散斑三維全場應變測量分析系統使用光學測量技術,不用接觸被測物體,和傳統測量手段相比,優點是可有效較少接觸性誤差,能適應非常廣泛的材料測量,對于大型物體、大范圍變形、高速運動、快速變形的測量上,優勢非常突出,同時系統的輸出結果為三維全場的數據。應用范圍
數字散斑三維全場應變測量分析系統用于三維變形場測量,已成為實驗力學領域中一種重要的測試方法,其主要應用有:
在材料力學性能測量方面:DIC已成功應用于各種復雜材料的力學性能測試中。如火箭發動劑固體燃料、橡膠、光纖、壓電薄膜、復合材料以及木材、巖石、土方等天然材料的力學性能的檢測中。值得注意的是,DIC被廣泛應用于破壞力學研究中,包括裂紋尖端應變場測量、裂紋尖端張開位移測量以及高溫下裂紋尖端應變場測量等。
在細觀力學測量方面:借助于掃描電子顯微鏡(SEM)、掃描隧道電子顯微鏡(STEM)以及原子力顯微鏡(AFM),DIC被越來越多地應用于細觀力學測量。最近,數字散斑相關方法還被應用于物體表面粗糙度的測量中。
在損傷與破壞檢測方面:DIC被應用于多種復雜材料,如巖石、材料的破壞檢測中。DIC還被應用于一些特殊器件,如陶瓷電容器、電子器件,電子封裝的無損檢測研究中。
系統典型應用范圍:
應變計算、強度評估、組件尺寸測量、非線性變化的檢測
先進材料(CFRP、木材、內含PE的纖維、金屬泡沫、橡膠等)
零部件試驗(測量位移、應變)
材料試驗(楊氏模量、泊松比、彈塑性的參數性能)
生物力學(骨骼、肌肉、血管等)
微觀形貌、應變分析(微米級、納米級)
斷裂力學性能
有限元分析(FEA)驗證
三維全場振動分析
高速變形測量
動態應變測量,如疲勞試驗
諧振、沖擊和噪聲激勵
蠕變和老化過程的特性分析
成形極限曲線FLC測定
各種各向同性和各向異性材料變形特性
常規配置
常規系統硬件包含測量頭、云臺、三腳架、臺式工作站、控制箱(部分機型不需控制箱)。測量頭包含橫梁、相機、鏡頭、內置LED燈。
可以分析球墨鑄鐵、灰鐵、蠕墨鑄鐵以及合金鑄鐵的金相組織成分,率高,完善的圖文報告系統,精確的圖像倍率打印,即看即所得,可以大大的減少操作人員的工作量,減少人為判斷帶來的不定性的誤差。
球墨鑄鐵石墨含量定量分析:球化率、珠光體含量、鐵素體含量、石墨的面積率、大小分布等測量;
灰鑄鐵測量評級(石墨長度、珠光體、鐵素體、磷共晶、碳化物等測量);